不住著


不住著。
著為果,如一念不生,那有染著 ? 有著不住,斷了因,那有煩惱 ?
修不住,趣不著,往佛道也 !
金剛經不住約 5 次著 7 次,華嚴經多處提到不住不著,大般涅槃經無著 6 次不住 31 次。
金剛經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「復次,須菩提!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」
華嚴經: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住此妙光廣大三昧,不壞世間安立之相,不滅世間諸法自性;不住世界內,不住世界外;於諸世界無所分別,亦不壞於世界之相;觀一切法一相無相,亦不壞於諸法自性;住真如性,恆不捨離。
菩薩摩訶薩亦見自身往彼眾會,亦自見身在彼說法,亦自見身受持佛語,亦自見身善知緣起,亦自見身住在虛空,亦自見身住於法身,亦自見身不生染著,亦自見身不住分別,亦自見身無有疲倦,亦自見身普入諸智,亦自見身普知諸義,亦自見身普入諸地,亦自見身普入諸趣,亦自見身普知方便,亦自見身普住佛前,亦自見身普入諸力,亦自見身普入真如,亦自見身普入無諍,亦自見身普入諸法。
於諸法中不住非處,恆正思惟,不沈不舉;
菩薩摩訶薩如是迴向時,不著內,不著外;不著能緣,不著所緣;不著因,不著果;不著法,不著非法;不著思,不著非思;不著色,不著色生,不著色滅;不著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著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不著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佛子!菩薩摩訶薩若能於此諸法不著,則不縛色,不縛色生,不縛色滅;不縛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縛受、想、行、識生,不縛受、想、行、識滅。若能於此諸法不縛,則亦於諸法不解。何以故?無有少法,若現生、若已生、若當生;無法可取,無法可著。一切諸法自相如是,無有自性,自性相離,非一、非二,非多、非無量,非小、非大,非狹、非廣,非深、非淺,非寂靜、非戲論,非處、非非處,非法、非非法,非體、非非體,非有、非非有。菩薩如是觀察諸法,則為非法;於言語中隨世建立,非法為法;不斷諸業道,不捨菩薩行,求一切智終無退轉;了知一切業緣如夢,音聲如響,眾生如影,諸法如幻,而亦不壞因緣業力;了知諸業其用廣大,解一切法皆無所作,行無作道未嘗 暫廢。」
大般涅槃經:「如諸經中所說樂相其義如夫無住者名曰虛空。如來之性同於虛空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金剛三昧。金剛三昧壞一切住。金剛三昧即是如來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。則名為幻。如來同幻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無始終。如來之性無有始終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無邊法界。無邊法界即是如來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首楞嚴三昧。首楞嚴三昧知一切法而無所著。以無著故名首楞嚴。如來具足首楞嚴定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處非處力。如來成就處非處力云何言住。又無住者名檀波羅蜜。檀波羅蜜若有住者。則不得至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。以是義故。檀波羅蜜名為無住。如來乃至不住般若波羅蜜。云何願言如來常住娑羅樹林。又無住者名修四念處。如來若住四念處者。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名不住住。又無住者名無邊眾生界。如來悉到一切眾生無邊界分而無所住。又無住者名無屋宅。無屋宅者名為無有。無有者名為無生。無生者名為無死。無死者名為無相。無相者名為無繫。無繫者名為無著。無著者名為無漏。無漏即善善即無為。無為者即大涅槃。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。我者即淨淨者即樂。常樂我淨即是如來。
無有者名為無生。無生者 名為無死。無死者名為無相。無相者名為無繫。無繫者名為無著。無著者名為無漏。 無漏即善善即無為。無為者即大涅槃。大涅槃即常常者即我。我者即淨淨者即樂。常樂我淨即是如來。」
下文增於11/1/2018
於諸世間都無所取,無所取故無所著,無所著故自覺涅槃。取故生著,不取則不著。《雜阿含經》
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是十二个緣生法。 「愛」緣「取」,「取」緣「有」。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,達到究竟解脫。
若如如不動,就不著更不需不住!

慚懺優婆塞孫寶鋼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加州河濱市 
部落格版主: 孫寶鋼 Ph.D.

Comments